第八十九章-《穿进男频搞基建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她素来都是端庄大气的,何曾有过这般作态?
    楼综心里既酸又喜。
    他一直觉得跟王妃心有隔阂,直到现在才真正理解她的苦楚。
    “这些年,辛苦你了。”
    他说不来哄人的话,既别扭又干巴。
    越王妃却破涕而笑,推开他,转身用帕子掩面。
    楼综心头砰砰跳。
    他忽然觉得,楼喻的报纸也不是那么讨人厌了!
    大盛各地,但凡有识字的女子,但凡她们有反抗的精神,都被报纸上的内容弄得心潮澎湃、扼腕抵掌。
    男子们或愁云惨淡,或安心接受,或群情激奋,原本一潭死水尽皆变得热闹起来。
    一些无法接受的郎君们,凑在一起唾沫横飞。
    “都是《庆州旬报》惹的祸!我昨日不过让她给我洗个脚,她就叉腰问我可愿给她洗脚,唉,世风日下!”
    “谁说不是呢!我家娘子以前可温柔可贤惠了,自从看了报纸,气性越来越大,昨日我不过说了她几句,她就要跟我和离。”
    “和离?她哪里敢跟你和离?她要是离了你可怎么生活?你何必担心这事儿?”
    “我怎能不担心?她看到报纸上庆州女工的日子,就说和离后去庆州纺织厂做工,不怕养不活自己。”
    “唉,这报纸真是害人匪浅哪!”
    “这报纸就是歪理邪说,应该被取缔!”
    而娘子圈子则不一样。
    “呵,他昨日还想支使我给他洗脚,他是没手还是没腿?我管外面的铺子不累吗?我整理账簿不累吗?凭什么要我伺候他!”
    “别提了,这辈子都别指望他们体谅咱们,要我说,再有下次,和离得了!我就不信咱们还能吃不上饭!”
    “和离哪有那么容易?他要是不同意,不捺印,咱们也没办法啊。”
    “凭什么男子可以单方面休妻,女子却不能?”
    “就是!”
    就在这轰轰烈烈的社会思潮运动中,《庆州旬报》又出一期。
    这一期的要闻,简直是晴天霹雳、惊愚骇俗!
    就连庆州百姓都懵了。
    要闻写道:自嘉熙元年五月初一起,庆州将全面废除“休妻”制度。
    举国哗然,四海皆惊。
    这可是传承了近千年的规矩,怎能说废就废!
    东安王连老祖宗规矩都不顾了吗!
    外头吵得再疯,庆州都是一片平静。
    楼喻在庆州那可是神坛上的人物,说一不二,无人敢忤逆。
    而且大多数百姓,本就没有休妻的想法,一辈子守着婆娘过活,休妻不休妻的跟他们没有半文钱关系,他们不在乎废不废除休妻制度,他们只在乎这个月能赚多少钱。
    至于之前来庆州谋求出路的文人士子们,他们已经被庆州的风气同化了,也提不起反对的斗志。
    反正他们没想过休妻,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?
    楼喻没研究过“休妻”制度的历史,也不清楚这个制度存在的历史原因。
    他只是觉得,所谓的“七出”不过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一种压迫,所谓的“三不去”不过是打个棒子再给颗甜枣。
    其中“七出”中的“恶疾”犹让让楼喻难以理解。
    妻子患了难以医治的疾病,就能以“不可共粢盛”的借口休掉,还能更搞笑一点吗?
    “不可共粢盛”就是不能参与祭祀。
    制定规矩者认为妻子因恶疾不能参与家族祭祀,会对家族造成不便,遂可休之。
    何其自私!
    如此不公的制度还留着干什么?
    直接废除!
    废除休妻的规定一出,庆州女子只觉得心头畅快极了。
    至少她们的婚姻生活稍稍有了保障,至少她们不会再像汪小花一样,因为莫名的理由被休弃。
    楼喻没打算步子一下子迈得太大。
    他只在庆州废除休妻制度,是因为庆州与其余七州不同。
    在庆州,他是绝对的权威,无人胆敢置喙,废除休妻这项政策才能彻底落实。
    其余七州还不到时候,单从社会风气上来说,就不及庆州开放包容。
    八州修路工程如火如荼。
    数万劳工在笔直平坦的道路上洒下汗水。
    而这种建设模式,又滋生了其余岗位。
    这么多劳工总得吃饭吧?
    谁来做饭?
    这种时候,八州闲来无事的妇人便派上用场了。
    她们每日做饭就能拿到工钱,何乐而不为?
    就算施工队每日只啃干粮,那干粮也得提前做好吧?
    数万劳工,数万张嘴,这个需求量是极其庞大的。
    八州的妇人们热情参与修路工程中,整日忙得不亦乐乎。
    忙着外头的活计,自然就没办法操持家务。
    男人们就算心有不满,但看在工钱的份上,也只能忍下,开始学会自己做。
    习惯都是可以养成的。
    观念都是可以改变的。
    等到他们发觉的时候,他们就已经接受了生活上的改变。
    庆州之外的风雨,楼喻根本无暇顾及。
    时隔两年,姚金所在的商队,终于给楼喻带来了好消息。
    之前国内混乱,楼喻获得足够的棉花后,就没再让姚金去西域采购棉花和棉种,而是让他跟着沧州的海船,往南进行贸易,并搜寻新品种。
    新品种可遇不可求,商队一直没有进展,直到这次商队归庆。
    姚金恭敬地将匣子呈上楼喻桌案。
    “禀王爷,此物是商队意外所得,请您过目。”
    楼喻本来只是漫不经心地打开匣子,却在看到匣子里的东西时,顿时愣住。
    这不就是红薯吗!
    他轻声问:“此物从何处所得?”
    “回王爷,咱们的商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,不慎迷失了方向,飘到了异国他乡,当地人吃的就是这个,他们叫它‘甘薯’,小人见甘薯味甜饱腹,产量不比土豆少,便买了一些回来。”
    楼喻温声道:“海上风险大,商队辛苦了。此次寻物有功,去找账房领赏。”
    “多谢王爷!”姚金喜不自胜。
    楼喻又道:“听你这么说,这甘薯倒是可以作为老百姓的口粮。”
    姚金连连点头:“确实如此!而且此物种植方法并不难,烹饪也简易,王爷不妨试上一试。”
    “可。”
    楼喻吩咐冯二笔:“交待下去,让厨房听姚金指挥,烹饪一些甘薯,今晚咱们就尝尝。”
    “是!”
    虽然红薯耐储存,但毕竟在海上漂泊这么久,里面的水分已经消失一部分,蒸煮出来后,口感算不上好。
    但味道确实挺甜。
    楼喻将红薯分发给总衙众人,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叹。
    他这才终于露出喜意,吩咐姚金道:“甘薯如何种植,你可曾记下?”
    “回王爷,小人记得清清楚楚。”
    楼喻颔首:“种植甘薯一事,你届时与农部部长林大井对接,商讨出一个方案来,再呈给我。”
    当初推广种植棉花时,姚金和林大井已经合作过一次,也算是培养出了默契和经验。
    他将甘薯的种植条件详细告知林大井,林大井思量后,便打算在江州进行甘薯的种植试点工作。
    甘薯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,八州中,江州位于最南边,气候条件最为合适。
    加上江州本来粮食产量就不高,还不如试试甘薯的种植。
    林大井制定好方案,呈报给楼喻。
    楼喻阅罢,深感欣慰。
    第(2/3)页